“去主持人化”:大众传播时代的“断舍离”

2020-07-06 16:37 中国播音主持网 行业热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在电视业改革的浪潮中首次推出了“主持人”这一称呼。从此,中国的电视主持事业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设置有主持人的栏目,同时也造就了主持人随着电视媒介的迅速发展逐渐走向了“核心化”和“明星化”。然而,受传播规律的制约,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个“二级传播”的“舆论领袖”,很多时候其作用的优劣意味着一个媒体的品位与口碑。

而近年来《偶像来了》《奇葩说》《向往的生活》等各大电视综艺和网络自制节目以井喷之势轮番登场、充斥荧幕,多屏时代、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使主持人这一媒介“发言人”群体在节目中渐呈“去主持人化”的趋势,甚至有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已经“不复存焉”。

从形式上来看,一方面表现为“主持缺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如《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华少;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多元主持”,如节目中嘉宾主持的加盟,弱化了主持人过去的强势地位,分散了主持人的话语权,而这两方面都集中体现了主持人群体正面临“被边缘化”的新问题,需要对节目主持人这一角色进行重新解读。

· 断 ·

 

对于一些探索发现类以及纪实性类别等对于连贯性有一定要求的节目,节目主持人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节目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从而影响观众对节目主题内容的欣赏。
  
比如在很多专题片中惯用不同的蒙太奇手法以展现悬疑的效果,增强节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得原本枯燥无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甚至有时会使观众看得心惊肉跳。就在观众看到关键时刻,主持人的介入通常情况下会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或者针对现象提问,原本出于承上启下目的的主持词显得异常地苍白无力且又格格不入,又使得观众的兴致和思路被主持人强行打断,破坏了节目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从而对观众的收看心理造成负面效应。我们反观美国探索发现频道的时候很少看到主持人的身影,它的讲述通常是摄像师或者探险者,如《跟着贝尔去冒险》《荒野求生》纪实性的结构使片子客观而完整,吸引观众一直跟随它去体验未知。

· 舍 ·

 

在传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总是担任着必要且重要的角色,以一定的惯式来衔接各个环节,推进节目进程、把控节目节奏,在节目中有较强的存在感。不少真人秀节目也采用这种传统的主持形式,随着大量国外真人秀节目版权的引入,无主持人这种新型主持方式的真人秀节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很快大受欢迎。

以《向往的生活》为代表,在《向往的生活》中主持人似乎只是节目规则的宣读者和推动者,更多地参与到节目游戏当中来,而节目中的“字幕”和“画外音”等也都削弱了主持人的主体地位。现如今大多数的综艺节目以游戏作为节目的主体,并舍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取而代之的是现场导演三言两语的“发号施令”,拍摄前除了游戏是提前设定外,其余均是未知的,灵活性较强。

可见这是一个空前的娱乐传播广泛的大众传播时期,电视节目的更替与多元化的现象表明这是“电视节目自我演化的内在规律”,主持人的角色正在这样的自我嬗变中接受着挑战。

· 离 ·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迅猛发展,受众的主体诉求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其衍生的媒介经济也在倒逼发展中的传播媒介不断地进行自我尝试,寻求新意,顺应发展。

现如今,媒介生态急剧变化,网络在开拓了受众的视野的同时,却也将传统媒体主持人逼到了死角,站在了行业命运的“交叉路口”上。其实现实也并非那么悲观,罗振宇,马东等传统媒体主持人离职后,在新媒体内容生产创业的路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传统主持人人转行新媒体,依旧能够打造出优质的节目,这都说明主持人这一群体并没有黔驴技穷,从传媒生态角度来看,只是人才流动而已。

目前,主持人群体确实良莠不齐,主持人教育最近几年也确实故步自封,学界、业界严重脱轨,理论体系虽已经逐步完善,但空白区域和模糊地带依然很多,从长远角度考虑,这些问题无疑都是现今行业“画地为牢”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当下主持人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切记故步自封,固执地否定和不承认去主持人化现象的产生,才是我们当代主持人以及业界学者理应持有的态度。

 


本文作者:中播网特约记者刘施阳,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一种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