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播音:学彭坤老师“生动”讲中国故事

2020-08-07 18:11 播音主持指南 训练课程

视频、稿件:央视网

 

通讯要把握稿件所宣传的“精神实质”,通过生动形象的“细节”来展现“主题”,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感受”要具体,避免笼统空洞或没有感受。避免见字生情,看似热热闹闹,却肤浅无物,矫揉造作。


通讯稿叙述时要舒展、自然,避免节奏快、赶。虽然时效性一般没有消息强,同样要注意播音时始终保持“新鲜感”。

 

 

01

 

走进新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这样的牛棚。64岁的袁启存是村里的脱贫光荣户(先扬)(后抑)不过,当初村里号召养牛的时候,他可是难啃的“硬骨头”。

 

通过语调抑、扬的变化表达出层次的转换,既有时间上的转变(现在和当初),更有逻辑的转折(光荣户和硬骨头)

 

 

02

 

袁启存的子女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守着20多亩地,每年种些小麦、马铃薯、杂粮,吃饭不成问题,(语气变化)脱贫他觉得那是村干部的事。2017年,新庄村鼓励肉牛养殖,驻村工作队把袁启存这样的贫困户作为重点来突破。

 

如“脱贫”一词,利用略带夸张的语气变化,体现出鲜明的人物特点,因为年纪大等现实困难,部分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观能动性是比较欠缺的,也呼应了上一段“他可是难啃的“硬骨头””。而“驻村工作队”的重点任务就是啃“硬骨头”,攻克“贫中之贫”。

 

03


老袁不是不想养牛,但缺少足够的启动资金,这时西吉县出台了扶贫政策,贫困户养一头基础母牛补助2000元,每户可最多补5头。如果引进优质的西门塔尔品种牛,一头再补助3000元,同时还有贴息贷款的优惠。
(欲抑先扬)可老袁还是有些犹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个直接有效的办法,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首先遇到的困难毫无疑问是资金。但资金问题在“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任务中似乎还不是最难的问题。

 

“补助...再补助...同时...”逻辑层层递进,语势不断推进。说明西吉县扶贫资金保障很到位,而且帮扶力度很大。

 

播音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正在老袁家里充满热情地向他介绍各种扶贫政策。可是当你说完,老袁确是一盆冷水,还是有些犹豫。通过语气、节奏等对比变化,可以非常生动的“情景再现”

 

精准扶贫,产业选好了,资金到位了,但是,最难的还是做“人”的工作。这也体现出脱贫攻坚的重重困难。

 

通过视频里的“同期声”可以了解到,驻村干部隔三差五就去老袁家里做工作,给他算“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终于说服了老袁。这反映出驻村干部的责任担当,不惧艰辛,满怀真情。

 

04


最后,靠3万元扶贫贷款及各种政策性补贴,老袁购买了6头牛,
(惊喜)当年就有了收益。养牛过程中,村干部还找来农技人员,帮他解决养殖中的难题。三年来,老袁家里肉牛存栏量最多时超过20头,去年他靠养牛赚了6万元。在他带动下,不仅周围村民,不少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加入养牛的行列。

 

“当年就有了收益”,利用“当年”一词突然的语调变化,给人一种好似“兴奋到跳起来”的感觉,很真实表达出了老袁的心情,从养牛前的“犹豫”到养牛后的“惊喜”。更令人高兴的是,老袁还带动了其他村民一起产业脱贫,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了“脱贫光荣户”。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扶贫干部坚持不懈的付出。

 

05

 

目前,新庄村有293户从事肉牛养殖,存栏数比三年前翻了三倍。牛养起来了,驻村工作队还引导大家种植可用来喂牛的玉米。不仅经济价值高,还省了饲料费用。

 

如今,西吉县新建了牛粪生产有机肥企业,引进了高档肉牛屠宰加工厂,肉牛养殖形成了产业链,村民对未来的发展更充满了信心。

 

脱贫,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西吉县的驻村工作队很好的贯彻了政策精神,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多元化发展、完善产业链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脱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本文内容来源:网络 侵删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