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扬:播音出身的博士“小混混”

2020-09-01 17:28 播音主持指南 行业热议

在笔者心里,刘扬从来就没有“正经”过。

 

他一正经下来,似乎世界末日就到了。

 

有些人的出现,自带“戏精”模式,当遇到另外一些同样是“戏精”的人时,好戏就要上演了。

 

刘扬&“小七”

 

初识刘扬,是在某省的艺考考务工作中,5天全封闭管理,大家同吃同睡,武警押送。评委们一天换两次考场,每半天一抽签,刘扬居然10次全抽到了7考场,于是无聊中的大家有了调侃的话题,给他起外号“小七”。

 

刘扬喜欢呼朋引伴地喝个小酒,写东西的时候也是。就在做这期公众号的时候,刘扬还提出能不能把他放在“口传小人物”的第7期,这样就可以起题目叫“七七似是酒”。

 

刘扬是2003级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本科生。跟其他播音生不一样的是,他似乎总是吊儿郎当。本科时爱好打群架,当老师后不打架了,却因为在学校熬夜剪片子,学会了抽烟,于是,他所到之处乌烟瘴气。笔者认识刘扬的时候,他正尖嘴猴腮,却告诉我说,当年的小课老师罗莉老师说他长得像《幸福像花儿一样》里的邓超演的白杨。他去九华山戴着墨镜,停车场的大爷说:你是不是那个......?他马上制止:对不起,您认错了。到现在他都在后悔,应该让大爷说出来啊,到底谁啊......

 

 

您看像吗?

 

有天晚上闲聊,居然发现在2004年中传播音系的课堂上,我们曾经在同一个班、同一间教室上了一学期的课。笔者班上对上了很多人的名字,大呼缘分。但为什么当时完全没有印象?笔者总结出两个原因:一是刘扬不够帅。二是刘扬经常逃课。

 

不过做这期公众号时才想起来,当时笔者还跟02级播音系一起听过一学期课,那个班后来出来个主持春晚的“大人物”,但笔者对这个刘扬的师哥也没有任何印象。可见一是笔者当年也逃课,二是刘扬不是不够帅。

 

刘扬在中传读书时,是播音主持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的主要约谈对象。一有风吹草动,刘扬的电话常常就响。其实刘扬只是偶尔逃课在宿舍睡个觉而已。

 

刘扬其实应该叫“小刘扬”,因为他们那一届还有一个“大刘扬”。笔者找刘扬要有声作品,以证明他在中传待过,刘扬给了笔者一个约十二年前录制的音频......

 

瘦瘦的刘扬,原来十二年前,他是这样播音的啊!就那180cm/60kg的小身板儿,能有这气息,这喉头控制,笔者猜是他的小课老师正在他对面拿着枪呢。刘扬是从云南走出的首届全国新苗杯中学生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全国冠军,免试专业直接参加高考进入中国传媒大学。

 

对了,当年和刘扬参加同一届比赛的还有一个人,到今天为止,他比刘扬的名气大了一点点,他叫尼格买提,他就是那个高刘扬一级的02级师哥。

 

刘扬大学期间参加过两届齐越节,是千年老三:两个三等奖朗诵篇目《胆剑篇》和《我也是个西北人》,现在每年艺考考场上自备稿件环节还阴魂不散。

 

刘扬当过十年的大学老师,他的学生曾怀疑他是不是中传毕业,因为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有一面墙,展示历届毕业照。学生去找过,没找到刘扬。这里隐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2003级播音班毕业照上没有刘扬和另外六位同学。因为当其他同学穿上学士服拍毕业照的时候,他们正在三间房派出所“喝茶”。

 

原因是,这些人在毕业之际,还“被”打了一次群架,七个人,对人家四十几个。

 

做了教师的刘扬自己,常常以此为反面例子教育学生。

 

别人的生活叫人生,刘扬的生活叫段子。

 

就这样一路混着混着,刘扬大二时还拍了纪录片,拿了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最佳纪录片奖。刘扬为了这个片子,把所有的生活费都砸进去了,好多年后他还念念不忘,王宇红老师看完他的初编带后,说了几句“好”,过后给了他个信封,特别严肃地说:“这样的东西,拿不出手。拿去找个好机房做个包装。”信封里是3000元钱。参加活动的通知下来时,王老师又说:“带上和你一起熬夜的哥们,去好好享受光荣时刻吧,肯定拿奖!”就凭这个奖,刘扬拿了广院的校级单项奖学金。后来还在本科期间去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从事配音工作。

 

说到对口语传播的贡献,刘扬没有什么贡献。不捣乱就行了。但他偏偏还爱捣乱,在各类播音主持的会议和论坛上,他发布过至少五大歪论:

 

歪论一:就像新媒体出现以后,大家惊呼“电视将死”的状态是一致的,好像觉得“播音员主持人快死了”。就像电视机可能会“死”,但以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本质改变了吗?“播音员主持人”这个名称也许会死,但原本由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角色是不会“死”的,因为语言传播本身其声音符号和情感符号的双重属性是不会消失的。

 

歪论二:要增强学科自信。对于院校改名之争,名称的改变只是表象,核心是改名之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实际教学和研究。如果按照很多人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理解,直接改名为卡拉OK学院不是更贴切?反正在他们看来都是见字发声,卡拉OK还有字幕的变化和提示呢!

 

歪论三:不必什么都对标国际,有很多学科领域是中国特有的。常常有人说“国外没有播音主持专业”,可是中医、中药国外也没有啊!如果一切都要对标国外,那么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该怎么办?

 

歪论四:现在对于播音主持及相关专业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仅只满足于“知道”,就语言传播而言仅停留在“生存空间”,而播音与主持艺术,构建于艺术学这个门类学科之下,其新闻属性仍在,但其艺术属性亦不能忽略。这是语言传播的“审美空间”的问题。都不在一个层面,怎么去比呢?“知道”和“知识”是一回事吗?就像打拳击,一个48公斤级的拳王,恐怕也经受不住86公斤以上级的爱好者三拳两脚吧?那你能否认被击倒的那个48公斤级的人是拳王吗?

 

歪论五:播音员与主持人,绝不是一个从“猿”到“人”的进化论。而是不同的媒介形态、节目样态、稿件形态、工作状态,在不同时代发展阶段的从事声音传播者这一个“种概念”的变体而已。

 

怎么样,够歪吧?可就是这个刘扬一口气读到了传播学博士学位课程。他仍在修改的论文《声音传播视域下的中国播音主持思想发展研究(1949-2019)》实在让我不能相信不是他抄的。但这还真是他认真专注独立完成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以刘扬的混混样儿,要抄他只能抄我的,而我是写不出来的;二是他给过我一个统计数据:从开始写论文到提交答辩,约一年半的时间,他喝了1,575,500毫升啤酒,写出了168472个字,平均每个字9.4毫升啤酒。他说:论文写得不咋滴,酒量倒是练上去了。

 

刘扬的专业构成很有意思:

 

本科:播音与主持艺术

 

硕士:导、表演理论与实践

 

博士:传播学。

 

结果是,到最后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了。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刘扬是个混天龙,你看看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演话剧的刘扬

 

切像中的刘扬

 

乘风破浪的刘扬

 

刘扬这个小人物以实际行动证明:要小心你周围的科班出身,貌似吊儿郎当的“小混混们”,他们往往身怀绝技,客观规律往往是“小混混们”一努力,就没有别人什么事儿了。

 

姜燕 2020.8.12

 

刘扬手记:

 

平素不爱照镜子的糙人,第一次被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观察。当燕儿姐突然扔出个“小人物”文章时,我泪流满面地跟着她“青春重新走一回”了,那张张照片标记了我也是“降得住烈马,握得稳钢枪。撑得了渔船,切得了现场。玩儿得了无线电,演得了男一号......”的我啊。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就从全国冠军变为了千年老三,接下来“沦落”为小七,以至于成了“混混”了呢?


当年参加“新苗杯”的参赛抽签序号告诉了我:“是二”(12)!“二”在觉醒读书太晚。当我在当了10年老师又拿起书本考博士时,才发现这真的不是个段子,读书真的应该趁早。读书一点儿也不辛苦,不读书才真叫“心苦”啊! “二”在年少时不理解老师。我之所以选择做老师,正是因为我亲身经历了,我的老师是如何有教无类地将一个“小混混”培养为“博士生”。虽然我成长得慢一点,但长大后我就成了他们。我最爱的老师们,别担心,我闯出祸来一定不会把你们的名字说出来的。 千言万语,可再写下去我就要开始正经起来了。我想说:世界,我想和你好好的......

 

刘扬2020.8.14

☻ 

本文内容来源:口语传播学(ID:kouyuchuanbo)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