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国际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却与此不对称,国际传播能力亟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对外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提升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在教育理念上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努力实现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及教育模式上从“本土”到“全球”的升级。
1.传播理念:摒弃“文化输出”观念,强调国际“文化对话”。
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强调自己,一味地输出自己的文化与观念,“以我为主”的观念实质是强制性输出自认为的中国特色文化,这种方式却较难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要树立“差异化传播”理念,寻求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契合的地方,按照世界普遍认可的价值进行传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时候必须回归到人的本质,不管是广大华人华侨,还是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巴西人抑或其他任何民族、肤色、地域、文化的受众,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情感,都接受人类最本质、最简单的共通性元素,如亲情、爱情、友情、人道主义精神等,应该努力去寻找符合国际理念的能够与国外受众进行文化对话的内容。
2.传播内容:凸显“日常”中国特色,寻求国际“文化公约数”。
在按照世界普遍认可的价值进行“差异化传播”的过程中,在强调文化公分母的同时,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不能丢掉自己的分子,要凸显“中国特色”,着重强化具有个人特色、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内容传播。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教育应该注意培养能够引发国际受众共鸣的中国文化与精神内核的人才,在教育上注重分享的理念、选择传播的内容,将自己真正有感受、真正热爱的中国文化的点滴分享给国际朋友。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一一满足,而是牢记传播的“最大公约数”基本原则,传播优质内容,激发国际民众和社会的兴趣。同时,要重视软实力的提升与建设,擅长利用“软”资源,在创新和开发好的节目上下功夫,只有好节目才能触动观众。播音主持教育培养上,注重内容上有用、形式有趣、风格有格调,以“最大公约数”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语境下享有共通性。
3.国际教育:向国际主持人学习,善于“借船出海”。
对于播音主持国际传播人才的教育,不仅仅要在培养目标中使其了解中国,还要了解国际上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习俗等。因此,播音主持国际传播教育应该加强对国际传播相关专业知识与不同国家社会方方面面的了解和学习,通过书本、课程、媒体等间接体验,或者国际访问、交流等直接感受,增强主持人的跨文化知识与素养。此外,还需要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视听节目制作及广播电视主持人进行学习与借鉴。国际上诸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知名电视台的主持人具备专业严谨的主持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的王牌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在每次进行主持访谈的时候,无不握有非常厚实的调查资料,面对受访对象犀利的提问,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美国广播电视主持人在全球观众心目中的较大影响力。同时,应该不断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在学习中提升播音主持业务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
作为最基础的工具,语言在人类社会的交流和传播中承担着最普遍的功能。培养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要从语言入手,通过文字、语言与风格的转换,提升国际播音主持人在国际传播中需要的能力。
传统的播音主持教育方向都是对内的,培养目标是语言的规范性、庄重性。而国际传播播音主持教育,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加强国际表达的教育。首先是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与交流感,多采用国际受众可以理解的谚语、俗语、比喻等语言形式。尤其对于新闻主持的人才培养要注意将传统的“播报式”为主的语态与“谈话式”语态进行结合,以增强交流感和亲和力,适应国际化的交流与对话语态。其次,重视语言传播的情感化特征,提高受众接受度。新媒体背景下,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偏向情感化、情绪化,只有那些能够激发人们情绪波动的内容才能获得更好地传播力。其实,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向,与从国内到国际的传播转向上,具有一致性、类似性,二者的路径都是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转换权威表达状态,用最接地气的“民间”语言传递信息,从而极大提升新闻信息的接受度。
副语言表达往往包括表情语言、动作语言、体势语言、服饰语言及环境语言等,对传播效果往往会有着代替语言表达、丰富情感表达、梳立自我形象等作用。时代语境的变化要求培养人才时,鼓励其使用适应受众的副语言表达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性风格,不管是坐姿、眼神、表情还是发型、妆容、形体,都应注意具备多元的风格和自己独特的魅力。
3.播音主持国际传播风格:凸显中国特色,接轨国际标准。
纵向上回顾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横向上对比国际上知名的主持人,可以看出,强烈的个人品牌和辨识度是成功的重要特征。不管是语言风格、提问技巧、思想深度,播音主持人都有非常突出的特色,令受众印象深刻。如果风格千篇一律,缺乏各自的特色,没有一定的辨识度,很难让受众入脑入心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的要求。因此,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对塑造主持人独特的风格、提升其主持风格的辨识度、打造其自身品牌提出导向性要求。培养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播音员主持人,在教育工作中应该积极同国际社会接轨,学习国际社会通用的话语体系与价值观念。同时,寻找与之相契合的特色内容教育指导,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内容与培养方案。
在国际媒体格局中,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国家地理(NGC)、美国广播公司(AB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国际优秀制播机构的节目与主持人为我国树立了榜样,我国在培养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方面,要先“模仿”再“超越”。
1.传播主体:发挥主流媒体正向作用,提升国际文化素养。
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思维上,需要借鉴国际知名媒体的国际化传播思维。国际知名媒体的国际传播更接近受众的思维方式。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教育中,需要使用低壁垒的传播内容。不管是记者还是主持人,采用口语化的表达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在进行国际传播中,常常由于中文与英语等其他语言的高壁垒导致传播出现较大的障碍。因此,在具体的传播中,媒体对外传播人员应更多采用低语言壁垒的内容。
在播音主持人才训练中,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播音员主持人很多都是出自专业院校,除了专业素养之外,国际播音员主持人在国际素养培养、国际交流经历方面的教育有待强化,通过国外留学交流访问及接触形形色色的国际留学生等,有了不同国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后,不管是知识背景、文化素养还是生活视野均有一定的拓展。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国际化,如进行外派培训、增加与国际知名媒体高素质人才的交流培训机会,使其语言能力、国际视野、知识底蕴都与国际对标。对播音主持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不断提升文化底蕴和国际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政治制度、民族结构、种族问题等,同时要具备国际社会公认的人文关怀。
2.传播思维: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利用社交媒体传播。
《新闻联播》开播几十年,堪称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但是受众多为中青年以上群体。2019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了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后,在青少年群体中备受追捧,常常登上微博热搜。事实上,很多传统电视台的主持人在电视上由于形象的权威性、庄重性,没有释放出个人的、情感的召唤力,但是在转战具备社交功能的社交、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后,却收获巨大的流量与传播量,根本在于传统电视台的主持人开始结合社交媒体的特征及运营思维进行传播。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新闻资讯消费更多来自社交平台。中国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传统主流媒体触达用户的效力会随着空间距离减弱,受众的需求一旦没有被其满足、吸引、关怀,就会转而寻求能够直接触达用户的全球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可以借鉴具有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中外主持人传播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丰富的社交平台开展国际传播,掌握传播规律、传播中国文化,将影响力向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更大的群体蔓延,打造主持人的传播品牌,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持人”。
3. 表达形式:建立平民化意识,强化人情味的表达。
“主持人的出现由于在大众传播中注入了鲜明的人际传播特色”,从而为播音主持增加了新的内涵。原来高高在上的宣传者开始从神坛走向日常生活,展现出平民化的亲和力,成为可以交谈互动的知心朋友。互联网时代消解了专业媒体的唯一性,人们除了收看传统的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节目,还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社交平台观看多元化的主持传播,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进一步打破了传统长视频节目的形态特征,而大多数受众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更青睐人格化、平民化的主持人,国际受众意识形态多是强调个人、弱化集体意识,所以也更接受这种平等化的播音主持方式。因此,在国际传播教育中,应该指导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更多采用人格化的叙事方式,摆脱传统的宏大叙事,更多聚焦于微叙事,拉近与国际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与国际受众的亲近感。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中,不管是记者还是主持人,指导其更多采用平实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多说些真话实话、少说些假话套话,从而让中国的声音能够传播出去,更容易被国际受众在心理上接受。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一支全球性经济与文化力量已然崛起,当前更是面临着复杂的国际传播局面和对外传播挑战。在国际传播舞台上,国际传播播音员主持人也应该成为中国全球化进程及对外传播的一支生力军,重视国际传播规律,提升国际化传播素养,在国际传播中发出中国声音。
除了传统播音主持专业素质的培养之外,在跨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培养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还要强调文化素养和国际素养,在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面上不断推动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建设,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李真,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华伟系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本文来源于:传媒(ID:chuanmeizazhishe)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