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主持人如何让时政新闻更有温度?

2021-04-15 18:06 播音主持指南 训练课程

 

如何让时政新闻更有温度?除了新闻采写及稿件处理方式要创新,新闻主播的“语态”也是重要因素。从播音实践看,在时政新闻口播中既不能“无交流”,又不能“伪交流”,也不能“过度交流”。

 

那么,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口播新闻的交流语态呢?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是很重要的。

 

 

一、“我”和节目的关系

 

对节目的理解

时政新闻的要务是传播党的重大政策、方针、经济形势,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乐观向上,扬善抑恶。而口播新闻的作用除了串联节目,体现某些新闻的重要性之外,还应起到软化时政新闻的作用。所谓“软化”,指的是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自身魅力和个性适当增加时政新闻的交流性、灵动性、人文性,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我”在节目中的定位

任何形式的节目,播音员、主持人都有其自身风格,时政新闻中的口播新闻亦是如此。口播新闻是受众认识和了解节目的重要参考,也是体现播音员、主持人风格的重要窗口。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能否找到节目中恰当的“我”的定位至关重要。
这里的“我”指节目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是职业角色。这个“我”和生活中的我有联系又不尽相同。比如,节目中端庄、大气的“我”,生活中可能是偏内向型或外向型,但总体也一定是个落落大方的我。反过来,如果一个没有文化素质、新闻素养的人,普通话再标准也不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新闻主播。也就是说,我和“我”的内在品行一定是一致的。
所以,符合新闻节目定位的播音员、主持人应是一个热爱新闻行业有职业素养的人。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职业角色:强化和美化节目中需要的那部分自我,弱化和淡化干扰节目传播的那部分自我,把“我”的个性和节目宗旨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我”既是我自己,又是节目集体的代表;既是有具体思想感情的人,又是节目宗旨的体现者。
 

 

 

二、“我”和稿件的关系

 

消化稿件内容

口播新闻的稿件内容一般为编辑、记者采写整理的内容。“我”能否在口播新闻时锦上添花,主要看其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的前提就是充分地消化稿件内容。消化稿件内容就是理解稿件内容,把文字变成“意思”的过程,把文字转化成“我”要说的话。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做到充分的备稿,熟悉稿件内容,同时又不能过度依赖稿件文字,要保持播出时的新鲜感,激发播讲欲望。

 

明确针对性和播讲目的

“我”在进行口播新闻的二度创作时,还应明确播发稿件的针对性和播讲目的。要做到这些,就得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新闻背景,关心时事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平时注意新闻事件的积累和新闻素养的培养。
比如,在口播“春节过后,企业找准短板,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消息时,作为播音员、主持人要了解“找短板、补短板”是过去一年自上而下、各行各业深入开展的专项活动,“撸起袖子加油干”出自于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的新年贺词。而播出时间是春节刚过,那么播发这条新闻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各行各业的人们,春节已过,要尽快从节日的气氛中恢复过来,进入工作状态。这样,了解了新闻的大背景、针对的人群以及想要达到的传播目的和效果,播音时自然会分寸恰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我”和受众的关系

 

平等

口播新闻时能否平和地和受众交流,关键要认识到和受众的地位是平等的,且这种平等要渗透到“我”的内心,直播前才能有一个恰当的心理暗示。但要真正把这种平等意识渗透到内心,并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作为新闻主播高高在上,我是党的喉舌,我要有威慑力,结果表现出来可能就是高冷、居高临下的播音腔;有些人觉得我要讨好观众,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可能表现出来就是谄媚低俗,嗲声虚气;更多人是把每一次直播节目当成考场,把口播新闻时面对的受众当成考官,害怕出错,不自信,就会导致过度紧张,表现出来就是僵硬呆滞、不自然。
直播前“我”的自身定位、心理调整等极为重要。把这种平等意识渗透到内心,状态才能更放松,语言才能更松弛,才有可能平和、自然地和受众交流,很好地满足观众“求真”的心理需要。不要怕出错:不怕错是直面错,也是为了少出错。不出错的主持人未必是好主持人,要做一个有血有肉、有具体思想情感的主持人。

 

真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真诚,播音员主持人更需要真诚以获得受众的尊重和信任。这里所说的真诚,不止于真诚定义里讲的自身角度的真诚,还包含从传播效果上来讲的真诚,也就是受众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比如,有些播音员、主持人觉得自己特别真诚,可观众感受不到你在和他交流。这就不是我们说的从传播效果上来讲的应有的真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主持人自身的新闻素质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就是主持人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强化和美化节目中需要的那部分自我。
受众能感受得到的真诚,应该是你面对这条新闻的第一真实反映(当然这对主持人自身的新闻敏感等新闻素质有一定要求),是你对新闻事实的尊重和对受众的尊重。而且这真诚是在宏大和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的。首先,宏大指的是整体把握,你对这条消息的新闻背景、针对人群、播讲目的、整体基调等等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然后用你对这件事情的评判态度真诚地去播讲,自然就会呈现出观众能感受得到的、恰当的交流语态。
其次,细微之处体现在对每一句话语,甚至每一个字词的把握。语句间的轻重、缓急没有固定格式,来自于你的播音基本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以及你对新闻事实、对字里行间的真实理解和感受,哪里该重,哪里该轻,哪里该快,哪里该慢,便自有分寸、了然于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真诚一定是有原则的。首先,有原则的真诚,不等于没有情感控制或者控制不到位。比如,央视主播文静在直播汶川地震节目时,说到一位妈妈用自己身体保护孩子的消息,救援人员在包着婴儿的小棉被里发现一部手机,屏幕上是已经打好了字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文静在口播这段文字时哽咽了,这是源自于一个主播真实的情感,但是作为一名主播,她接下来的语言表达清晰,真挚诚恳不做作,还稍加哽咽地对这条消息做了短评,情真意切,观众被深深感染。这就是一个真诚的、有具体情感的主持人,同时又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其次,有原则的真诚不等于毫无保留地说实话。生活中的实话实说是不能完全搬到节目里去的,这就是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我”和自然生活状态中的我不可能完全一样。而且,语言不是真诚的唯一表达方式。譬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眉宇间的微妙变化等等都是表达真诚、传递情感的方式。

 

分享

在口播新闻时,播音员、主持人应持“我与受众分享消息”的心态。第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为他考虑”。口播新闻的大致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了解掌握了新闻事实,再用我真诚、自然的方式传达给受众。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和听众直接沟通,口播新闻的这种播者与受众之间情感的给予和接受其实是在想象中进行的。受众对“我”传达的信息会有何反映,哪儿明白易懂,哪儿晦涩难懂,我哪里应该清楚带过,哪里为了照顾受众便于接受,可放慢语速或加重语气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受众考虑得越细致,越能在口播时与受众产生更多的共鸣,交流起来也更有根有据。
第二个层面是:“与他节奏一致”。一般播完一条口播,接下来就是这条新闻的电视片,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播音员、主持人播完一条口播就急忙看下一条,也就是在播放新闻电视片时沉迷于下一条新闻的备稿中。这就忽略了正在播出的电视片内容,结果是新闻电视片播完有需要“我”简单回应时,由于“我”没看电视片,便会直接“无情”地开始播报下一条口播新闻,不给观众反应时间,就会打乱观众收看新闻的节奏。这就违背了“我和观众分享消息”的原则。
既然是分享,就要和观众一起看新闻。比如看到温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电视片结束后播音员、主持人哪怕稍微有个微笑和回应,再播下一条新闻,这种细节处的“温度”和“人文性”就会突显,鲜活的、有具体情感的主持人形象就呈现出来了,同时也会和观众收看新闻的节奏保持一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留白和停顿,这也是“我”对新闻消息的尊重,对受众的尊重,节目的温度和人文性、“我”的个人魅力往往就在这些细节中得以体现。
时政新闻不只是给一小部分人看,时政新闻正以一种新的面貌走进千家万户,时政新闻“温度化”“人文化”的特点也会越来越明显。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到为节目锦上添花,既代表节目,又不能被节目完全束缚,既符合节目定位,又要有自己的播报风格,真诚交流,和受众达到一种默契,需要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不懈探索。希望有更多鲜活、真诚的主持人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
*来源: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作者:郭雪玲;标题: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口播的交流“语态”;《视听纵横》2018年第1期,有删节)
☻ 
本文内容来源:宁波广电  文丨郭雪玲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