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被“绑架”?网友炸锅,主播回应来了!

2021-11-24 17:30 中国播音主持网 行业热议

 

近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全国多地将迎大风降温天气,南方城市也面临着温度下降,不过,相较强冷空气即将带来的降温,深圳市气象局发布的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却“火了”!
这段由深圳市气象局11月20日发布的视频,一改往日正经的气象播报,而是用一段带有“绑架”元素的剧情,来解答大家的疑惑。

 

据深圳市气象台11月21日16时15分消息,本周前期,深圳受冷空气影响,周一阴天有小雨,气温由21℃持续下降到傍晚的14℃左右,偏北风清劲,沿海、高地和海区最大阵风8级左右,体感阴凉。
视频中,一男子质问被“绑”在椅子上的气象预报员——
“冷空气啥时候来?”
“史上最冷冬天是真的吗?!”
“天气预报没准过啊!”
接连的抛出的质疑,堪称天气预报“灵魂三问”。
预报员在被取走“堵”住嘴的毛巾后,略带结巴地回应解释——
而面对“史上最冷冬天”的说法,预报员面作无奈之情,表示这是那些营销号的说法,都是编的。
面对天气预报“总是不准”这件事,预报员继续解释,“要是手机上自带的那个天气预报,就可能不太准”。
对于深圳市气象局,这一剧情化的天气预报视频,网友关注度高,讨论热烈,不少网友表示认可:
有网友开玩笑称:“现在真拼啊,播个天气预报已经内卷成这样了”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种形式并不是创新,不喜欢”
“好像进错了频道,是法治进行时吗?”
主播回应:初衷在于解开气象部门和网友的"误会"
近日,南方+记者对话了视频中的主人公一一深圳气象主播周禹,聆听背后更多的故事。
记者:当看到自己的视频“爆红",并被人民网等官微转发后,您有什么感受?
周禹:说实话,看到自己的视频成功"出圈",还是挺高兴的。不过这份喜悦并不是来自于自己的"走红”,而是能够真正地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天气。
天气冷暖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一个气象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增强预报的覆盖人群,吸引更多人去关注天气预报。
记者:播报一则常见的降温天气预报,为何会想到模仿“绑架”这一形式,您的出发点是什么?
周禹:我的初衷,在于解开气象部门和广大网友们的"误会"。坦白来讲,做了多年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科普,现在还时不时会收到网友各种的各类"吐槽"。
例如前段时间气象台发布消息说"冷空气要来了,未来几天要降温了",很多人二话不说直接把羽绒服拿了出来,可到了降温那天气温并不是很低,拿出来的羽绒服"用不上",就来"吐槽"气象台预报不准; 
再比如网上总有人说今年深圳将迎来最冷冬天,尽管气象台已经辟谣多次,但还是有很多网友信以为真。
事实上,网友们所谓的"信息偏差",更多地来自于对天气预报工作的不了解,这就需要气象工作者们直面网友们的"吐槽",解开误会。正如视频中所呈现的那样,只有当象征着误会和疑惑的绳索被一个个解开了,气象部门和网民间的沟通渠道自然就通畅了。
记者:从事气象预报工作以来,您有什么最真切的感受和变化?
周禹:2004年起开始从事气象预报工作,如今已有17个年头。17年来,深圳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越来越高,不仅能够对街道一级实现精准预报,时空上也从逐日预报发展到如今的逐小时预报。
预报技术的发展也对气象预报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气象局始终鼓励形式创新,广大网民也对新形式很"买账",这些都是我们始终坚持下去的动力。
不过归根到底,促使我坚持从事这项工作17年之久的,还是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气象行业终究是一个特殊行业,每当寒潮、台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发生之时,我都希望能够创新形式,播报尽可能多的直播、短视频节目,尽可能保证多一个人的安全,便是我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
所以,天气预报是如何报出来的?
最终我们得到的天气预报信息,要经过多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初始数据,通过气象站、浮标、雷达、气象卫星、探空气球等收集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比如卫星云图监测到的风速和风向,雷达监测到的下雨情况,得到初始数据之后再进行数据同化,把数据和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产生气象分析。 
同化之后就该轮到数值预报了。数值预报是现在天气的主要预报方式,就是把同化的数据经过一定的模式用计算机算出来。
不同的数值产品有不同的模式,模式不同,算出来的天气也是不一样。数值预报还存在偏差,因为现在的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而已。
所以计算机算出来的天气还得经过预报员们的人工操作,结合天气图、气象卫星资料、雷达图等各种多得看到想吐的图片,最重要的是用练出来的经验,最后再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报。
数值+人工的双重运作,天气预报仍然不可能百分百准确。 
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一是大气,天气系统的混沌行为是天气预测不准最基本的原因。差异极小的两个初始场可以发展成大相径庭的状态,类似于蝴蝶效应。所以那些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在运动过程中稍受点别的影响,天气状况就会发生变化。 
还有一个是技术。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试图预测天气,我国古代也有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天气的记载和谚语,亚里士多德更是在公元前340年写的《天象论》中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但这些距气象科学还很远,现代气象学发展不过百多年的时间,还是门非常年轻的科学,我们对它的认知还不够。

 

说说你对这种创新形式的看法?
☻ 
本文来源于齐鲁晚报、澎湃新闻、广州日报、壹读、中国气象网、南方+,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