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怎么读?

2022-05-20 04:00 播音主持指南 训练课程

 

如何读对“羊肚菌”的读音?“肚、菌”都是多音字,“肚”两个读音好区分一些,“供食用的”叫“肚(dǔ)”,比如“猪肚、羊肚、鱼肚、毛肚”。其他都叫肚(dù)。“菌”的两个读音区分起来会让人头疼一些,比如:

 

羊肚菌(jùn)属于真菌(jūn)。

 

也就是说,字典规定把“真菌(jūn)的一类”叫做“菌(jùn)”。

 

菌(jùn):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有的可食用,比如香菇、木耳,有的有毒不可食用。

 

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以上可以简单判断“肚、菌”的读音,今天主要想从字音演变的角度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么读。其中涉及音韵学知识,会多做注释,以便大家阅读。

 

我们先说“菌”字,大约唐宋时“菌”就是指“蕈”。当时“菌”的声调是上声,演变到普通话里为去声。

 

菌(jùn)是哪里来的?

查阅《广韵》我们会发现“菌”在1000年前就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求晚切】【求敏切】,但是这个两个读音声调是相同的,都是【上声】,区别在于韵母不同(韵腹不同)。
注:古代注音没有拼音字母(拉丁字母),古人用汉字代表声母、韵母,比如【求晚切】就是指“求”的声母+“晚”的韵母和声调。

来自:《宋本广韵》
菌【求晚切】(上声)意思是“蕈”,与今天字典里“菌(jùn)”的意思是一样的
菌【求敏切】(上声)意思是“地菌,又姓”。可见两个音意思有些区别。
有很多字,古代读上声,今天普通话里依然读上声。另外有些字,古代读上声,现在读去声,依据的是“浊上变去”的规律,“菌”就是如此。
浊上变去:“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今天普通话里读“去声”。
菌的切上字【求】代表古代声母“群母”[g],是一个“全浊声母”。
注:我们知道普通话有四个浊声母m、n、l、r,其他都是清声母。古代声母比普通话复杂,不止分清浊,还分全浊、次浊、全清、次清。

 

依据“浊上变去”的规律,“菌”古代的两个读音都是上声,且都是“全浊声母”,演变到今天普通话里都要读“去声”,也就是“菌(jùn)”这个读音的来源。
由此产生一个疑问,“菌(jūn)”这个读音是哪里来的?

菌(jūn)是哪里来的?

一些字读音的改变,跟口语中“使用频率”的高低有关系,使用频率越高的字,越容易发生音变。
个人以为有一种可能,随着“菌”在口语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比如“细菌、杀菌”这些新词的出现,普通话里的“菌(jūn)”或许是因为误读而发生的音变。
类似这样的音变并不少见,比如“框”是一个古清声母的平声字(去王切),依据“平分阴阳”的规律,演变到今天普通话里本应为“阴平”。此前,《现代汉语词典》里“框”也有kuāng这个音,现在已经改了,统读为“kuàng”。
在一些方言中,比如赣方言区有的地方“菌”调值就是“55”(去声),但这不是误读,因为“55”就是当地的去声调值,是由古代的“菌”(浊上变去)演变来的,读音类似“giūn”。
在普通话里“gi”则演变成了“j”,我们会发现在不少南方方言里,j/q/x读g/k/h,比如“街”读“gai”。而北京话读“jie(街)”,这是因为古音的g/k/h在北京话里发生了分化,gkh与齐齿呼、撮口呼拼合时,演变为jqx。类似的,“菌”的声母也由“g”变成了“j”。
注:调类相同,调值不一定相同。比如北京话阴平调值是“55”,天津话阴平调值是“11”。

肚”的两个读音

最后,我们讨论关于“肚”的读音,总结规律就是“食物”名称里的“肚”字就读“dǔ”。所以,“羊肚菌”的“肚”读dǔ。如果具体分析,也可以说“羊肚菌”是因为“表面有类似羊肚(dǔ)状的凹坑”而得名。

来自:《宋本广韵》
其实,在古代“肚”也有两个读音【當古切】【徒古切】,但是这两个读音意思是一样的,并且都是上声,区别就是声母不同,【當】是全清声母“端母”,【徒】是全浊声母“定母”。
 
同样依据“浊上变去”的规律,【徒古切】上声的“肚”在今天普通话里变去声dù。
而【當古切】(上声)是一个清声母,所以依然跟古代一样,读上声。这就是普通话里“肚”两个读音的来源,只是不知何时,“肚(dǔ)”这个音的“意思”发生了变化,专指“食物”了。
*文中《宋本广韵》来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本文内容来源:播音缘(ID:boyin8)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