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峰事件:7个角度、7段评论、9个事例、13个金句、18个标题!

2022-09-16 04:00 播音主持艺考网 艺考日常

01.
新闻综述
 

 

9月11日,演员李易峰因多次嫖娼被北京警方通报。
 
9月11日晚,十多个知名品牌和李易峰解约。华鼎奖组委会在澳门宣布,根据《华鼎奖荣誉称号管理办法》,决定取消演员李易峰第22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男主角”和“全国观众最喜爱的影视明星”称号。
02.
7个素材角度
批判思维  理性思考
理性追星  独立精神
敬畏法律  尊重规则
时代风尚  价值引领
诚信品质  慎独精神
内在外在  修身养性
青年有为  责任担当
03.
7段媒体评论
  
中新网:不知悔改,比单纯犯错更不可原谅
平安北京的通报,让李易峰和团队之前的辟谣显得无比可笑。不超越道德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李易峰更应知晓其中的道理。但在违法行为发生之后,李易峰非但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种种行为抹去违法痕迹。犯错之后不知悔改,要比单纯犯错更不可原谅。
李易峰曾在声明上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公开透明的法制时代谁有本事逃脱违法的后果?”
现在我们告诉你答案:“是的,没有。”
人民网评:李易峰的“粉丝”该醒醒了!
随着警方的一纸通报,演员李易峰嫖娼实锤了!特别是通报中的这句话:“该人对多次嫖娼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说明李易峰不是初犯,而是惯犯,其违法犯罪和不知悔改已经是不争事实。
但吊诡的是,仍有一些粉丝执迷不悟,奉行“三不”策略:不相信、不接受、不抛弃。也就是说,不相信李易峰嫖娼,不接受警方通报的内容,对李易峰更是不离不弃。“中毒”如此之深,令人无语。这也说明,身为公众人物,知名艺人一定要洁身自好,不然真带坏青少年。
 
其实,当李易峰嫖娼的消息刚传出时,一大批“粉丝”就表示绝不相信,并对该传言嗤之以鼻,甚至在网上到处挞伐发布这一消息的人。事实证明,他们错了,他们还是太单纯了。
也许这些“粉丝”涉世未深,一旦认定了偶像,便不由自主地加以“神化”。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把所谓的偶像想象得过于完美。对这样的“粉丝”,不必贴标签,也不能一味嘲笑他们,而要因势利导,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等方式,尽快让他们清醒过来,回归现实;让他们真正懂得追星的分寸,避免陷入泥淖中不能自拔。
中新网:“顶流”不是护身符,违法终须付出代价
“实锤”面前,李易峰之前的“辟谣”行为,令人大跌眼镜。作为新生代演员,李易峰戏演得不少,奖也拿得不少,但作为一个“顶流”公众人物,更应知晓不可触碰法律的红线以及做人的道德底线。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1年2月发布《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要求,演艺人员应当具备从事文艺表演工作所必需的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文化、演出行业有关规定。同时明确,对违反有关从业规范的演艺人员,演出行业会员单位将予以一定期限的联合抵制。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抱侥幸之心,以身试法,终须付出代价。
湘语文冯风:为什么要对劣迹艺人零容忍?
内地娱乐圈经过几十年的野蛮生长,确实有“傻子太多了,骗子明显不够用”的趋势,有当年中国足球界行话描述的“此处人傻、钱多、速来”。
一些艺人利用粉丝的低龄化和低智化,无视法令法规和公序良俗,无论是私德还是公德,都在反复刷新下限:晒艳照、炒绯闻、传八卦,成为他们炒作自我的筹码,乃至嫖娼、酒驾、打人、吸毒、偷税、涉黑、斗殴,也无所畏惧,哪怕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而有个见怪不怪的现象是,这些艺人远扬的臭名,竟然成了他们捞金赚钱的资本,只要出名了,好的,坏的,都能转换成滚滚而来的流量和哗哗作响的钞票。
长此以往,哪个明星还有敬畏之心?
央媒曾经发出拷问:当偶像的标准,已经低到“不犯罪”就好了?恐怕再过几年,只要不犯大罪,游走在法律边缘,犯些小罪,都不影响他们卷土重来。
北方新报 大力:“李易峰事件”需要厘清边界
众所周知,是粉丝、明星、媒体这三者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从造星到追星再到毁星,几乎成为了一个规律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粉丝经济”起着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切热闹表象的背后都是钱在操纵着,这就在粉丝和明星间形成了一种近乎变态的道德绑架关系。
“优质偶像”刘德华直到2008年才宣布结婚,彼时,他已经向粉丝隐瞒了24年恋情。之所以这样,无非是担心经营多年的“人设”受到影响,因为华仔深知女粉们喜欢的是单身的刘德华——一方面粉丝要求明星“灭人欲”,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另一方面是经纪公司顾忌恋情曝光后“掉粉”,产生无法评估的损失。但是,在这种畸形关系里,华仔却成了唯一的输家,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中国妇女报:只有真正的正能量才有长久的流量
9月12日,中国妇女报发表评论:无论多么“言之凿凿”的表白,多么“信誓旦旦”的声明,多么“感人至深”的洗白,在事实真相面前,在法律和道德面前,都显得苍白且可笑。只有台上台下、人前人后都是真真正正的正能量,才会有长长久久的流量。
北京日报:法律面前无顶流 评论员 关末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李易峰作为新生代演员,戏演得不少,奖拿得不少,近些年来更靠“正派阳光”的人设吸粉无数。可就是这样一个“顶流”,却丝毫不爱惜羽毛,不懂洁身自好,视法律于无物,置公德于不顾,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从艺有门槛,做星先做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很大程度就是靠知名度和美誉度吃饭的,言行举止都称得上是一种价值输出。特别是很多鲜肉、小花有大批青少年粉丝,更要在荧幕上下自我约束、做好表率。可近些年来,这星那星曝出的丑闻不少,作奸犯科的也大有人在,嫖娼、吸毒、偷逃税……某些人一有点小名,就开始飘了,以为出点什么事发个声明也就过去了。然而,法律面前可没有什么“顶流”。就拿李易峰来说,此前的“辟谣”还振振有词,可如今“实锤”面前,不仅要受到法规制裁,与之合作的品牌商也纷纷宣布解约。
法须敬,律须畏,千万别想当然,抱侥幸。眼下,关于李易峰的舆论仍在发酵,我们相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也再次提醒“李易峰们”:以身试法,必然凉凉!
04.
18个精选标题
莫让三观跟着五官跑
别人头顶的光环,只是你的幻觉
有公德,也要有私德
对劣迹艺人,必须零容忍
净化内娱圈,保护青少年
要做明星,先做人
劣迹艺人必须凉凉
“病态追星”何时休?
理智追星才能有真正的获得感
共同成长才是追星的正确“姿势”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王勃名句)
从“仰望”向“共生”转变
追星可以热情,但永不迷航
走出“泛娱乐化”困局
莫让“饭圈”圈住了人生
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
莫做“乌合之众”
追最闪亮的“星”
05.
13个名言金句
 
  
1.你所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代表了你的审美和生活层次。
——贾平凹
2.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就会不由自主地降低来适应这个环境,这对他们的人生是致命的。
3.平凡和普通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生碌碌无为,还要说平凡难能可贵。
4.当前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已从“仰望”向“共生”改变。
5.我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
6.粉丝可以入戏,但不要沉溺;追星可以热情,但永不迷航。
7.粉丝不仅要保持“人人独善其身”的自觉,更要实现“人人相善其群”的格局。
8.让“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
9.集体的疯狂,是出自孤独吗?轻巧地参与世界,是为了逃避自己吗?
——李宇春
10.哪有那么多一夜成名,其实全部都是百炼成钢。
——易烊千玺
11.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乌合之众》
12.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对粉丝群体来说,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有赖于每个人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要求自己。
13.粉丝对于明星“人设”的真正期待是,返璞归真、找到自我,不断打磨技艺、沉淀修养,走出一条更为纯粹的演艺道路。
06.
9个正面事例
 
 
01.
 
事实上,追星并不时尚。唐代魏万跋涉三千里、追踪逾半年方与李白相遇,堪称最早的“私生饭”;梅兰芳的拥趸曾在《申报》开辟专栏,恭恭敬敬地把梅老板的起居注记录在案。只不过,相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普及度,分众化、青年化、组织化倾向让粉丝群体在这些年中尤为耀眼。
02.
前不久,韩国明星宋仲基在北京举办粉丝见面会,据说入场券被炒到了2万人民币一张,因为现场女粉丝太多,以致男洗手间都被征用。凭借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首歌,甚至仅仅是“颜值”,明星偶像被传媒工业一批批制造出来。疯狂的粉丝不断验证着,偶像崇拜是不讲理性的。
03.
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从来不缺少值得追慕的“偶像”。从圣人孔子到舍生取义的屈原,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曹雪芹到“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鲁迅先生。这些“文化偶像”,承载了源远流长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为当代人亲近、读懂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时间之门”。这就是“文化偶像”的力量。
04.
他从5岁开始,就进入了高度紧张的生活。第一次舞蹈得奖之后,妈妈就开始给他报更多的特长班,中国舞,民族舞,街舞,葫芦丝........上学时,每到要训练的下午,母亲会帮他请好假,他需要坐将近2个小时的车才能到达上课地点。周末要6点起床,上午去少年宫学习,下午再坐两个小时的车去上课。晚上下课一般会超过10点。母亲会随身携带一块菜板,用来方便易烊千玺在公交上写作业。
05.
黄渤在当演员之前,他做过很多工作,虽然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正是因为做过这些工作,见过形形色色的人,造就了他一身的本领。他没有颜值可以挥霍,唯有勤奋和不懈努力拼搏。黄渤的的吃苦和拼命那是可以和成龙相媲美的,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自己在经受了折磨、难过、绝望之后,才能将表演表演的像是真真真实实的生活,才能把观众带到这部电影、这个角色之中。黄渤的成功,正是他早年的经验和自己不懈的努力造就的。
06.
韩红从小喜好音乐,她是艺术家庭出生的孩子,父亲虽死得早但他却是军区某战旗歌舞剧团的演员,而母亲则是歌唱团里的副歌手。母亲虽改嫁得快,但也没多多少少栽培年幼时期的韩红,韩红小时候就经常到合唱团参加表演。韩红真的很强大,从小就是孤单一人,凭借着草根精神一直顽强打拼到至今。曾经的韩红想进入娱乐圈发展,可因外貌问题也几乎一度遭人拒绝,她几经波折,不断努力才有如今娱乐界大姐大位置的。
07.
王宝强看完电影《少林寺》后,他就深深地爱上了武术和电影。虽有父母阻拦,但还是去了少林寺习武。到了少林寺,入门最初需每天在山上晨练,以便打开韧带。之后每天都要练习踢腿、劈腿等,训练量每增加一点,第二天浑身都痛。三年之后,才学习各种拳法。学招式看着很容易,可是每个招式都有讲究,把这些练好不容易。但是王宝强学习很刻苦,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正是早年这些在少林寺的练习,为王宝强追逐梦想并完成梦想打下基础。
08.
“灯迷”彻夜排队只为抢到限购的《白蛇传》门票,售票网站一经放票便被“秒杀”。在“相约北京”艺术节闭幕式《白蛇传》的演出现场,戏迷们双手拍红、双脚将地面踏得山响,此情此景与明星演唱会别无二致。只不过,台上的明星身披百年流芳的国粹京剧,自小唱、念、做、打,数十年如一日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锻造出独此一家的张火丁。“张火丁现象”是张火丁和“灯迷”共同制造的,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种稳定、健康、积极的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与此类似的,还有京剧女老生王佩瑜,文化名人白先勇扶植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雨果奖”获得者科幻作家刘慈欣……我们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文化偶像”名单。
09.
台上,被誉为“海上小冬皇”的京剧女演员王珮瑜扮演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总能引发一片赞叹;台下,被年轻戏迷追捧为“最酷京剧偶像”的她打扮时髦,个性时尚。她和虚拟歌手合唱歌曲,用京剧念白朗诵诗句,当评委……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她说:“综艺是手段,传播京剧是目的,这也是曲线救国。

 

说说你喜欢的偶像
☻ 
本文内容来源鲜素材、湘语文、新浪微博等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